🌿【從胃開始的照顧】消化性潰瘍,你吃出來的痛,也可以溫柔修補


🔍 消化性潰瘍是什麼?


消化性潰瘍(Peptic Ulcer)是指胃酸和消化酵素(胃蛋白酶)對消化道黏膜造成的侵蝕,形成了像傷口般的潰瘍,最常發生在:

胃部(胃潰瘍)
十二指腸(十二指腸潰瘍)

當胃黏膜的保護層因某些原因遭到破壞,就會讓這些強酸直接接觸黏膜,進而引發發炎、潰瘍,甚至是出血、穿孔等嚴重併發症。


📊 台灣現況:不是老人的病,是每個忙碌人都有可能的困擾


根據健保署與消化系醫學會資料,台灣每年超過15萬人次因消化性潰瘍就醫,其中有6成是工作繁忙的中壯年族群(25~50歲)。

潰瘍的常見誘因包括:
長期服用止痛藥(NSAIDs)
幽門螺旋桿菌感染
三餐不定、外食過多
長期精神壓力或情緒緊繃
嗜喝咖啡、濃茶與辛辣食物

這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「生活方式的總和反映」。

 

以下是我遇過的真實個案分享,

 

【真實個案1】設計師阿芳:胃在哭,我卻聽不懂
阿芳,38歲,台北設計師,工作拼到深夜,愛喝咖啡配甜點,還會為了月經痛連續吞止痛藥。某次她出現嚴重上腹灼熱、黑便,急診檢查才發現是十二指腸潰瘍出血。

「原來我一直在傷害自己的胃,我以為撐一下就好。」

醫師建議她停止頻繁服藥,改以天然溫和的方式調養,包括改變飲食、規律作息與補充去甘草酸甘草(DGL)萃取物。她後來也養成定時用餐、不碰油炸辣,晚餐吃得清淡、配一顆甘草萃取膠囊,才慢慢把胃調理回來。

 

 

【真實個案2】外食族小翔:我不是不想顧胃,只是不知道從哪開始
小翔,31歲,科技業業務,每天外食三餐、配咖啡,壓力大到連續幾晚都胃痛到無法入睡。某次出差後痛到站不起來,被診斷為初期潰瘍。

他開始調整飲食,並從甘草萃取、南非醉茄等支持情緒與生活壓力的植物配方。

「我不想靠藥硬撐,而是想在生活節奏裡找到一種舒服的平衡。」

現在的小翔,開始會挑便當、配溫水喝、早點下班也會去走走,胃變得輕鬆了,心也不再那麼焦躁。

 

 

🍽️ 日常保胃:這樣吃,不刺激還幫你修復


✅ 推薦飲食習慣:
溫和料理:如粥、蒸蛋、燉煮湯品
益生菌食物:優格、納豆、發酵豆腐
高纖維:燕麥、蕃薯、蔬菜
黏膜修復食物:木瓜、胡蘿蔔、菠菜
抗氧化食物:藍莓、綠茶、小黃瓜

 

❌ 避免攝取:
油炸、重口味、辣味食品
濃茶、咖啡、含咖啡因飲料
酸性水果(如柑橘、鳳梨)
酒精與碳酸飲料
空腹吃止痛藥

 

 

🌿 甘草萃取物:來自植物的溫和防線


甘草(Licorice) 是中西草本療法中廣泛應用的舒胃成分,適合長期調理使用,常見作用包括:
支持胃黏膜修復
舒緩因壓力導致的腸胃不適
增加黏液保護層,減少胃酸直接傷害
在日常保健上,適量補充甘草相關成分可作為壓力大、經常胃緊繃者的生活支持。

 

胃,是我們最誠實的朋友
阿芳與小翔的故事,可能就是你、我正在經歷的日常。消化性潰瘍不是一夜造成的,但每一餐的選擇、每一顆膠囊、每一次放鬆的深呼吸,都能讓修復的過程慢慢開始